第一週 | 1 | 課程內容介紹 | 介紹本課程講授之主題,課程進行方式,學員自我介紹及對課程之期望。 |
第二週 | 2 | 煤業發展史-明清時期 | 臺灣煤礦產業發展之緣起,從西班牙人對雞籠原住民運用煤礦的記載談起,到清代因煤礦資源而吸引歐美列強的覬覦,影響臺灣的命運。 |
第三週 | 3 | 戶外踏查(週六上午)-六張犁煤礦、輕便軌道路線 | 走訪踏查六張犁煤礦遺址,以及運煤輕便軌道路線,導覽解說發展沿革。 |
第四週 | 4 | 煤業發展史-明治、大正時期 | 日治時期明治與大正年間臺煤產業的發展概況。 |
第五週 | 5 | 戶外踏查(週六上午)-德興煤礦 | 走訪踏查德興煤礦遺址,導覽解說發展沿革。 |
第六週 | 6 | 煤業發展史-昭和時期 | 日治時期昭和年間臺煤產業達到顛峰與戰爭末期停工的發展概況。 |
第七週 | 7 | 戶外踏查(週六上午)-金興煤礦、新生煤礦、源興煤礦、輕便軌道 | 走訪踏查金興煤礦、新生煤礦、源興煤礦遺址,以及輕便軌道路線,導覽解說發展沿革。 |
第八週 | 8 | 煤業發展史-戰後時期 | 二次大戰結束後臺煤產業恢復生產,達到高峰,以及最後收坑的發展概況。 |
第九週 | 9 | 公民學程週 | 原課程停課,需選讀至少一門公民素養課程 |
第十週 | 10 | 戶外踏查(週六上午)-松山一坑 | 走訪踏查松山一坑煤礦遺址,導覽解說其設施分布情形與發展沿革。 |
第十一週 | 11 | 煤的成因與分布 | 煤礦的形成、地質、地層、煤質等,以及臺灣煤田分布概況。 |
第十二週 | 12 | 戶外踏查(週六上午)-松山二坑 | 走訪踏查松山二坑煤礦遺址,包括主坑口、風坑口、儲煤櫃、捲揚機房、炸藥庫房、捨石路線、降煤路線等。 |
第十三週 | 13 | 煤礦開採技術與運輸 | 坑道結構、機械設備、通風設計、採礦設備、坑外運輸方式等介紹。 |
第十四週 | 14 | 戶外踏查(週六上午)-松山三坑、輕便軌道路線 | 走訪踏查松山三坑煤礦遺址,探尋尚存之遺跡隧道與輕便軌道路線。 |
第十五週 | 15 | 煤礦災變與礦工生活 | 探討煤礦災變之分類與重大災變,以及礦工生活概況和禁忌。 |
第十六週 | 16 | 戶外踏查(週六上午)-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 | 從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的發展經濟,探討未來信義區煤礦遺址的保存維護與發展方向。 |
第十七週 | 17 | 礦業與產業發展 | 探討早期臺灣煤礦產業發展對整體經濟的影響,地方礦業經營者除企業家與專業技師外,另包括地方士紳、民代、牧師、醫師、教師等,豐富而多元,討論與地方產業發展的關連。 |
第十八週 | 18 | 成果報告 | 請參與課程的學員報告對現有煤礦遺址的保存利用規劃與建議,提供社區整體發展方向與政府文化資產保護施政之參考。 |